我爱AQ
标题:
這14萬中國人遠渡重洋「以鏟代槍」,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2
[打印本页]
作者:
qeqwrr
时间:
2021-11-22 12:00
标题:
這14萬中國人遠渡重洋「以鏟代槍」,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2
一戰華是軍人,沒有直接參戰,但他們可能每天都在影響戰爭進程。1916年一戰華工來到歐洲戰場時,慘烈戰鬥令協約國的兵員嚴重不足,如當年索姆河戰役一天就犧牲好幾萬士兵,華工彌補了協約國急需的人力,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後勤服務。因此西方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華工,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的時間很可能推後。
一戰結束後,由於運力等原因,華工們等了幾個月才得以啟程返鄉,最後一批約是1919年回國,其間他們參與清理戰場等戰後重建,繼續為協約國做出貢獻;當然,有些華工最後留在法國,成為法國最早的中國移民群體。
tadarise
記者:
馮浩烈:紀念慶典組委會通過法國一位紀錄片導演找到我,想讓代表不同種族的年輕人朗讀與一戰停戰有關的文章,且必須是11月11日停戰當天寫的東西。顧杏卿的回憶錄剛好有一章講停戰,包括停戰當天的日記。我將這部分內容發給了組委會。
11月11日慶典當天,我沒去巴黎,而是按計劃與我們孔子學院師生去了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園——法國濱海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與當地華僑華人一起緬懷,其間收到了華裔女孩朗讀顧杏卿日記的現場照片。
我當時特別感慨:
資料圖:2018年,中法英共同舉行紀念一戰停戰百年暨緬懷華工儀式。中新社記者龍劍武攝
記者:
馮浩烈:孫幹在工作之餘常去法國的小學觀摩旁聽,記錄了很多課堂細節;顧杏卿在回憶錄中寫了很多生活小事,比如比利時人怎麼喝啤酒、法國人怎麼穿衣服等。剛開始我覺得,這值得翻譯成荷蘭文嗎?後來發現它的意義是反映了中國人渴望認識世界的熱情。
1919年孫幹回到山東鄉下老家,經常有人找他講講在歐洲工作和生活的見聞,聽到的人再講給別人聽,可能幾千人通過孫幹對西方有所瞭解,滿足了對西方的好奇心;這些人一輩子都沒機會出國,甚至連省城都沒去過,正是通過孫幹的講述,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孫幹後來在村裡創辦學校,教書育人,把在歐洲工作生活的經歷講給學生聽,有點類似現在孔子學院的老師告訴學生中國的樣子,這是實實在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資料圖:民眾參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攝
記者:您曾表示,
馮浩烈:我們一直談"交流"和"合作",我認為交流可以很簡單,比如兩個人坐到一起溝通,合作則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標一起工作,可能比簡單的交流更重要。
超級犀利士
超級犀利士哪裡買
一戰華工,可算是中國第一批派往海外的勞工。此前雖有中國人出國務工,但完全不是正常的勞工關係。一戰華工的情況當然也不"正常",那時正值戰爭,英國在招募一戰華工時也提供了勞動合同,這是以前沒有過的。在我看來,
到歐洲後,
延伸閱讀
遲到的銘記!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貢獻重大卻被西方抹去近百年
欢迎光临 我爱AQ (https://5ia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