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呼蘭河傳》一經出版,便轟動了當時的文壇。
連茅盾也曾大讚道:「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
這首淒婉的歌謠裡,有對舊時代的抨擊,有對舊文化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對人性的深刻剖析。
年少時,在《呼蘭河傳》中看到的是平凡的小城故事,年長后,看到的卻是複雜的人性。
當你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人性之惡。
1 比起行動懶惰,更可怕的是思維懶惰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一個叫呼蘭的北方小城裡。
這座城裡的人民,表面上安居樂業,實際上,卻安於現狀,懶惰成性。
十字街的正道上,有個牙醫診所。 地處繁華,卻幾乎沒人去看過牙。
是醫生的技術不行嗎? 並不見得。
而是人們固執地認為,這些洋人玩意,純屬騙人。
他們牙痛了,寧可去藥店買上二兩黃連含著,哪怕到最後已經痛得吃不下飯了,也不願去拔牙。
這荒唐的背後,都是人性的懶惰在作祟。
他們總覺得自己所處之地是人間天堂,所接觸的萬事萬物便是最優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合理化。”
大概意思是一個人習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便懶於思考,拒絕新事物,不想嘗試,眼前的世界只有井蓋那麼大。
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改變,本質上是思維懶惰。
而人一旦慣於懶惰,終歸害人害己。
東二道街上,有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旱季時,由於水分蒸發,格外泥濘。
雨季時,雨水填滿泥坑,深不見底。
平日里出行,也有不少人栽在大坑裡,幾乎丟了性命。
家裡的牲畜也紛紛掉進了泥坑裡,無一倖免。
......
這個大坑,給呼蘭小城的人們,帶來不計其數的出行困擾。
可即便這樣,也沒有人想到要把大坑填起來。
是他們沒想到用土填嗎?
未必如此,歸根結底,還是他們沉淪於怠惰,懶得動手,懶得出力。
也擔心把大坑填了,就再也沒熱鬧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