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癥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在飲食上,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吃點兒熱的就上火,吃點兒寒的就傷陽,只能吃溫的東西。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
《黃帝內經》里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這句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部熱象,人就會出現上火癥狀。 也就是說,體寒是上火的根源!
實火虛火,如何區分?
所以,在對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
實火:從來不上火,但吃了一些東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
虛火: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之類的上熱癥狀,喝了涼茶之後會好一點,但不喝的時候又不行了,並且反覆發作,一定是虛火。
火的屬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話:實火用瀉法,主要是清熱、降火,建議服用敗火藥(如牛黃解毒丸);虛火用補法,主要是補陽、滋陰。
並且,針對虛火,補陽與滋陰並不矛盾。 因為陽氣越弱,體寒越重,脾胃越虛,而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津液就會不足,身體就會燥熱。 所以,常年虛火的人,身體往往都是陰陽俱虛。
上熱下寒,怎麼形成的?
陽主升,陰主降。 但是,如果陽一直在上,陰一直在下,就是陰陽分離,說明陰陽二者沒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無法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關係,二者之間都沒有互動了,當然不會產生任何關係、任何變化。
反之,只有陽在下,自下而升,陰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發生關聯,有了關聯才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這才叫“陰陽交感”。
所以,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你顛倒了,就會上熱下寒。
那麼,為什麼陰陽會顛倒呢? 中醫認為,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迴圈正常,陰陽就顛倒了。
打個比方,假設心火和腎水是兩輛汽車,要想兩車相遇,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汽車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沒有堵塞。
1腎陽虧虛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陽氣過衰,陰氣過盛,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
可見,陽氣過於虛弱,陰寒之邪就會過剩,就會逐漸沉降,積聚於下,造成“下寒”;同時,腎臟之中的元陽(命門之火)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滋養,就會“上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