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說家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每個人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快樂與否,取決於個人的智慧。
而每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都會在某個時刻回饋人生。
今天,與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提高生活幸福感的8個方法,養成受益一生。
1 煩躁時,運動
有句話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體、一份好心情、一個好心態。 而運動,恰好能給我們這一切。貝拉·麥凱是英國《衛報》的撰稿人,受離婚和精神健康的困擾,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和焦慮症。
在《跑步拯救了我的生活》一書中,結合親身經歷、心理學知識,以及有同樣經歷的人的訪談,她發現運動可以戰勝焦慮和抑鬱。
貝拉指出:「痛苦可以緩解痛苦。 ”
運動,比如說跑步,有分心的作用,當你的身體在經受痛苦,就會緩解大腦某些部分的運作。
在因為失戀、失去親人或者生活壓力過大等事情而煩躁不堪時,邁開腳步,轉移注意力,或許可以把生活帶回正軌。
你流下的每一滴汗,都會回饋給你最好的狀態。
2 清醒時,做事
孔子說:「非禮勿動。 “
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遵循“禮”,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在不清醒的狀態下,不但事情做不好,甚至可能傷及自身。
《三國演義》里的猛將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下令三天內趕製五千套白旗白甲,部將范疆、張達直言無能為力。
醉酒的張飛大怒,讓武士鞭打二人各五十下。
二人得知如果不能完成就要被斬首示眾,無奈之下潛入帳中,殺了張飛,拿著首級投奔孫權。 可憐張飛一世英雄,與其說他死在部將手下,不如說死在不清醒的狀態下。
人非聖賢,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十全十美。
但我們可以在清醒的狀態下用心去做,即使不周全,至少不會傷害自己,獲得的結果也能接受。
若因糊塗誤了事,只能是追悔莫及。
3 焦慮時,行動
哈佛大學實驗室曾經對人的焦慮進行過科學的量化、統計和分析,結果令人吃驚。
統計中發現,有40%的憂慮是源於對未來的擔憂,有30%的憂慮是源於過去的事情,只有很小一部分來自於當下的問題。 與其糾結於無法掌握的過去和未來,不如鼓起勇氣直面還能改變的現狀。
馬特·海格說:如果想征服生命中的焦慮,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個呼吸裡。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
我們不能為無法改變的事情焦慮,也不要為現存的難題駐足不前,遇到問題,一定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總是在為得失煩惱,反而有可能產生更壞的情緒。
活在當下,想到什麼就去做,是治癒焦慮的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