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在追求一種理想的狀態,希望事業有成、感情圓滿、生活順遂,可往往事與願違。
就像路遙的名著《人生》中的高加林,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不幸高考落第,教師職位被擠;
想找個靈魂契合,條件優渥的物件,卻因得隴望蜀而前後兩空;
通過捷徑謀份好職業,又因好高騖遠而被舉報,兜兜轉轉終又回到原點。
他一次次與命運較勁,一次次被現實殘酷暴擊,歷經世事滄桑、感受過人間冷暖,最終選擇放下、釋懷、面對,卻活出坦蕩和從容。
人生的煩惱多半是:想不開、得不到、躲不過。
讓我們看看高加林是如何解決這些困惑,並找到人生的最佳狀態。
1 想不開的,放下
高加林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坡,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省吃儉用供他讀到高中,他卻沒考上夢寐以求的大學,只好回農村當一個民辦教師。
這份職業雖收入微薄,卻是通往理想的最佳途徑,不用面朝黃土,又能在文學領域深耕,他有些許的滿足。
執教三年,他得到學生及家長們的認可,在區報上發表過幾篇散文、詩歌,再努力一把,就有望成為國家正規編製的教師。
可人世間的事往往不像我們憧憬的那般美好,有時拼盡全力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命運常在關鍵時候捉弄人。
一夜之間,高加林的職位就被村支書的兒子三星頂替,他憤怒得想豁出命去與他們拼。
父母苦苦勸阻,怕這一鬧連後路都被斬斷,高加林只好強忍著委屈,消沉頹廢地苦度低迷時光。
可家中的困境容不得他偷懶,莊稼人不勞動會被人瞧不起,與其苦苦糾纏、心力交瘁,不如卸下思想的包袱,重獲生命的力量。
他強打精神,提著一籃母親準備好的饃到城裡去賣。
文人的清高讓他無法融入生意人的洪流,集市上的人都散了,他也沒賣掉一個饃,一直仰慕他的巧珍姑娘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幫他解決那“一籃馍”的煩惱。
次日,他寧可 下地幹活也不到城裡獻醜,賭氣似地挖地畔去,手起血泡、鐓把被染紅他也不停歇。
父母為他擔憂,對他噓寒問暖;
村裡的德順老漢看了心疼,幫他止血、讓他干輕點的農活;
巧珍恨不得幫他一份活攬來幹掉,背地里常給他塞好吃的。
溫情能撫慰人心,勞動能發洩情緒、激發鬥志,高加林覺得莊稼人的勤勞和堅韌他也擁有。
傷痛在歲月的淘洗中淡化,漸漸地高加林走出精神的困境,學會犁田、鋤地,也敢掏最臟的糞,還養了許多兔子,生活的熱情又重新在他心裡升起。
猶如麥家所說:「人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 ”
原來苦難並不是刁難,而是一種歷練,與其抱怨命運不公,不如選擇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