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了《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5年版)》。 時隔 6 年,2021 版指南更新,強調從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出發,綜合考慮患者具體情況與各種監測方法的特點,制訂個體化監測方案。
糖尿病相關的血糖監測方法和指標有很多,今天就給大家整理匯總一下。 因此,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應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療的實際需求制定個體化毛細血管血糖監測方案。(1)採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儀易到氧氣的影響,採用葡萄糖脫氫酶的血糖儀,易受到其他糖類(如:木糖、麥芽糖、半乳糖等)的影響。
(2)血糖儀採用全血,血糖水準會受紅細胞壓積影響,並與其呈負相關。
(3)其他常見干擾物還有:乙醯氨基酚、維生素 C、水楊酸、尿酸、膽紅素、甘油三酯等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
(4)采血時操作不當、血量不足、局部擠壓、未調整校正,或試紙保存不當等因素都會影響血糖檢測值的準確性。
毛細血管監測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最基礎和最有手段。 但其結果只能用於日常監測,不能用於糖尿病的診斷。 同時在休克、重度低血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重度脫水及水腫等情況下,采血部位局部迴圈差,不建議使用毛細血管血糖監測。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 8 小時后早餐前血糖值,能反映胰島 β 細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指標。
餐后 2 小時血糖:即 75 g 葡萄糖耐量試驗 (OGTT) 后的 2 h 血漿葡萄糖值,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島素分泌的情況和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為臨床上用於篩選和發現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
影響因素:空腹血糖及餐后 2 小時血糖受所進食物的種類及量、運動情況、胃腸蠕動快慢、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
臨床意義:空腹血漿葡萄糖或 OGTT 2 h 血漿葡萄流行病學調查或人群篩查,同時也是糖尿病的診斷指標(表 2
很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卻很高,測餐后兩小時血糖容易發現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水平,同時餐后兩小時血糖值能較好地反映飲食及服藥對血糖的控制情況,可根據餐后兩小時血糖水平來調整飲食和藥物。
► 往期精彩一文搞定 OGTT,再也不怕查房被 cue 了! 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過去 2 ~ 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準,糖尿病患者在 HbA1c 未達標前應每 3 個月檢測 1 次,達標後每半年檢測 1 次。
新版指南中將其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且是目前評估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公認標準,也是調整降糖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參考範圍:HbA1c ≥ 6.5% 為診斷糖尿病的臨界值。
影響 HbA1c 的因素
(1)與檢測方法無關的影響因素:
鐵缺乏、維生素 B12 缺乏、脾切除等引起紅細胞生成下降、壽命延長的因素都會使結果增高; 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維生素 B12、慢性肝病、脾腫大等引起紅細胞生成加快、壽命縮短的因素可使其降低; 妊娠期女性的 HbA1c 水準相較於非妊娠期女性略降低。
(2)與檢測方法的特異性和抗干擾性有關的因素:
如糖化血紅蛋白前體、高 HbF、氨甲醯化血紅蛋白、高膽紅素和高甘油三酯等; 血紅蛋白病或異常血紅蛋白 HbC、HbD、HbE、HbS 等; 維生素 C、維生素 E,大劑量水楊酸鹽、促紅細胞生成素、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等也可使 HbA1c 檢測結果降低。
臨床意義:
HbA1c 變異性小,穩定性好,能反映長期的血糖情況,不受短期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 HbA1c 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風險關係密切。
但其結果不能精確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風險,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動的特徵,對調整治療后的評估存在「延遲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