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報導】 4月7日,在台灣國際戰略學會舉辦的“烏克蘭戰爭效應──美日戰時會協防颱灣嗎?”座談會上,多名台灣專家、學者指出,美日是否會協防颱灣甚至直接武力幫助台灣,這受到諸多條件限制。若烏克蘭戰爭持續膠著,美國能否兼顧國際上同時兩場戰爭也令人存疑。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俄烏戰爭讓美國在未耗損國力下獲取極大利益,難保美國不會在台海“再操作一次”。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會上表示,民意對美軍協防颱灣有高度期待,但是否真會如此,俄烏戰事讓許多人認清事實,美國給與烏克蘭的軍援是否符合台灣人民的想像,烏克蘭戰爭可能一打好幾年,美國是否能兼顧國際上同時兩場戰爭,美國從俄烏戰事獲取利益,此時美國強調對台“堅若磐石”,但是福是禍還不是很清楚,這些都很值得大家思考。
王崑義(資料圖) 王崑義強調,近期台海安全民調中,島內近七成民眾相信美國會協防颱灣,但若真要派兵來台?只有20%民眾相信;烏克蘭戰爭發生後台灣人民也看清,美國應不會派兵介入台海戰事,但相信會用武器增援防衛,戰爭是自己靠自己,這應是大家共有認知。 他並指出,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更高,認為美國會軍備援台佔七成以上;美國國際智庫所做的民調顯示,美國人認為應要派兵來台者只有8%,因此美國到底會不會來協防颱灣,是延續性的問題。最新的消息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態,若大陸攻台,美將像對俄羅斯一樣給予制裁。
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 座談中,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表示,外國協防颱灣有許多條件,包括適法性問題、該國領導人性格、該時間點的國內事務,以及不同協防力道與方式。他認為烏克蘭戰事讓台灣以不流血的方式進行模擬考,但外國人如何看待台海戰事,也將影響外國對協防颱灣的態度與形式。 黃介正指出,大家期待美軍協防颱灣,但協防定義可以是廣義也可以狹義,一般人都認為是武力協助,但從烏克蘭戰爭可以看到,此處也是很多國際關係論述的實驗場。他表示,台灣社會關心狹義的武力協防,最會想到兩個解讀,一是“你幫我打”,另一個是“你幫我,但我自己打”,烏克蘭戰爭的經驗讓台灣民眾發現,美國原來真的不會出兵,許多民調也顯示出來,大家過去想像“台灣只要搬椅子就好”,美國會出面,我們不用太緊張,有大哥在。 至於美國會不會協防,黃介正認為要從四個角度來思考。第一、“適法性”的問題。尤其聯合國對台海戰事的態度,它的決議可以給予協助台灣的國家相當大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包括協助台灣的國家的國內法適用,在日本最重要就是"戰後憲法"、在美國則是"台灣關係法",這些協助台灣的國家,是否可以透過其國內法律的解釋來處理協防颱灣事務。 第二是時機點的考慮,尤其是預警時間。黃介正指出,烏克蘭戰事之前,2014烏東戰事發生至今,至少已有8年預警時間,或擴大來說,冷戰後已經提出許多預警,包括俄羅斯多次宣告的紅線與後果,就這次俄烏戰爭發生前來說,真正軍事準備預警最短至少也已有一年。 第三點,黃介正指出“地緣”問題。他強調台海重要性自不待言,其中有兩個概念,一是海上空中交通線的重要性,將影響台海戰事發生後世界各國是否協防颱灣,小範圍軍演就已經讓船舶飛機無法經過,若台海發生危機,阻絕的海空域會讓大家仔細考慮台灣的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尤其影響日本的貿易運輸航線。 第四點則是協防力道。黃介正認為,協防國家可以協助的形式各有不同,俄烏戰爭中武裝力量不接觸的方式已成鮮例,其他國家只提供武器,讓台灣人自己打。但這將導致其他的問題,如其協助是否適合?各國武器系統不一、台灣會不會用?補給來不來得及?台灣近期已警覺到這些問題,自己的軍備必須趕快囤貨。 “新的新冷戰格局出現,美國武力介入可能性增高”,國戰會執行長羅慶生指出,法律從來只是解釋國際政策決策的工具,有人認為一中政策讓台海戰爭成國內戰爭,美國無介入的理由,但若美歐日聯盟成立,台海戰役就是兩大集團決戰點,不會受限一中政策框架;新冷戰格局若未成立,只是中美競爭,美國介入就是另一個思考方式。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誰說美國不會再操作一次,今日歐洲、明日亞洲?”羅慶生說,美總統拜登連續講了四到五次美國不會出兵,很多國際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引誘俄出兵烏克蘭,這是美智庫多次沙盤推演得來,很多人就擔心美國會不會再在台灣操作一次,鼓勵台灣誘使中國大陸對它動武,“在這情況下,美國是絕對不會出兵台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