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人每天必過的防疫關卡之一,進商場、上地鐵,甚至回社區都要測體溫。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體溫監測點使用的都是電子體溫槍,不論是測額溫或是腕溫,只要輕輕一掃,幾秒鐘就會測出體溫。
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熱,但是,看著溫槍上的示數,很多人陷入了另一重困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C,難道是要「涼」?
人類確實比一百年前「涼」了
以往,大多數人會認為37°C才是人體正常體溫,但是,近些年,在健康狀態下,不論我們怎麼測體溫,一般也只有36°C+。
項新研究也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C,從37°C降到了36.6°C。
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
1人體炎症減少
炎症與體溫變化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
然而,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2環境溫度更適宜
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 而現在,大部分人家可以通過空調、暖氣等設備讓室內冬暖夏涼。
當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中時,能量消耗減少,體溫也因此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