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文人中,蘇轼大概是朋友圈最大,結交朋友最多的人。
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從皇帝百官,到販夫走卒,他都一視同仁,傾心待之。
五湖四海,各行各業,都有他待之為友,和待他為友的人。
但是“相遇在風中,聚散不由你我。 ”
很多至交好友,隨著人世變遷,一點點在他的生命中隱形,終至消失。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曾經以為的天長地久,終究難敵歲月消磨。
人生總無常,無論是誰,都只能陪你一程。
1 際遇不同,不必相伴
魯迅曾寫過一篇小說《故鄉》,記錄自己小時候的玩伴閏土。
兩個人年紀相仿,閏土管他叫“迅哥兒”,帶他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
三十年後,再次重逢。 魯迅本以為可以重溫舊日美好,可閏土卻張口叫了一句“老爺”。
一層厚厚的障壁隔在兩人之間,再也找不回當年的友誼。
歲月在變遷,我們都在變化。
曾經的朋友,曾經的友情,也會一點點模糊掉。
曾经的“拖家带口来相见”,慢慢就变成“渐行渐远渐无书”。
蘇轼和沈括也是這樣。
兩人本來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時一起上班,談論詩文,在青年時期有著很不錯的感情。
可是後來蘇轼外放地方,沈括在京城跟隨王安石變法。
兩人的生活軌跡南轅北轍。
沈括在京城,深受王安石器重,每天想的是如何把新法落實,富國強兵。 蘇轼在地方目睹民生艱難,到處講新法的弊端。
沈括去杭州巡查,看望蘇轼。
蘇轼熱情地接待了這位昔年好友,與他無話不說,無話不談,自己諷刺新法的詩,也都拿給他看。 可他不知道的是,沈括現在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沈括了。
沈括是新法的先鋒,是王安石面前的紅人,也是蘇轼自己口中的禍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