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行路難》裡寫道: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路上,總會有坎坷和低谷,有泥濘和陷阱。
然而車到山前必有路,不管多困難,只要找到方向和方法,就總能在荊棘中踩出一條道路來。
恰如古訓所言:開路靠前人,引路靠貴人,走路靠自己。
1 開路靠前人
牛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這時,不妨試著從前人的身上,汲取智慧和經驗。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王羲之5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很高的造詣。
然而成年後的有段時期,他的書法水平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他每天勤奮練習,由於經常洗筆,把自家的池水都染黑了,但始終無法突破。
這時,他想起了有“楷書鼻祖”之稱的三國名家鍾繇。
於是他找來鍾繇的大量真跡,一邊揣摩一邊模仿。
經過鑽研,王羲之在自己原本的書風中,融合了鍾氏的厚重典雅。
最終,他開創了輕盈飄逸、又不乏嚴謹縝密的行書一派。
所以史書上有「鍾王書法」的說法。
正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博“大家”之所長,王羲之才得以成為一代書聖。
漫長人生途中,遇到困境在所難免,向前人求取經驗,是破局最好的方式之一。
小說家蒲松齡,曾在書齋苦思良久難以下筆,於是跑去路口搜尋前人講述的奇人異事,終於寫就著名的《聊齋志異》;
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前辈学者麦尔金斯的分子遗传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有句老話說:「前人挖井,後人吃水;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
人生道路崎嶇,但我們正在走的這條路,很多人也曾走過。
他們摸索出來的方法對策,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正是我們登高望遠的一級級階梯。 借鑒前人智慧,不僅能使我們少走彎路,更能讓我們站在先驅的肩膀上,青出於藍。
借前人之光,定能照亮今人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