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這一生大概會遇到8263563人。
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消失在人海。
為什麼即使遇到的人足足有800萬之多,我們卻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陪我們一直走下去的人呢?
為什麼許多親密的關係,到最後都逃不過漸行漸遠的悲傷定律?
有人說,因為我們在最該珍惜的時候不懂得珍惜。
也有人說,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
還有人說,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這些聽上去固然都不無道理。
然而事實上,一個人跟我們從陌生到 熟悉、從熟悉到親密,再從親密到疏遠、從疏遠到離開;
其實原本就只不過是,人與人相處的必然過程和規律而已。
倘若真要追根究底,真正原因無外乎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法滿足彼此內心的期待。
主要分為三種情況。
1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交往或相處,必定是基於對這個人某種程度的認同或者欣賞。
也就是說,他對於這個人的“個人價值”是有所期待的。
當然,這裡所說的「個人價值」並不單單是指一個人的經濟實力。
而是泛指一個人由“內”而“外”的全部素質,包括性格、人品、愛好等等。
經典影視劇《鹿鼎記》中,康熙一開始之所以認了“小桂子”這個好朋友。
原因就在於,“小桂子”滿足了他對於“單純”“有趣”“機靈”的期待。
那個時候,“小桂子”對於康熙的帝王身份一無所知,還以為他只是個跟自己一樣的“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