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一位名叫梭羅的哈佛大學畢業生,辭掉了正式工作,只拿著一把借來的斧子,來到了僻靜的瓦爾登湖畔。
在離群索居的日子里,他親手修整木屋,耕種土地,過著樸素而簡單的生活。
但梭羅的思想,卻在林間湖畔的寂靜中自由飛翔,最終凝結成一部經典——《瓦爾登湖》。
170多年後,這本書被清華大學選為開學禮物,送給入學的所有新生。
校長邱勇認為,這本書的創作過程,體現了寧靜帶來的巨大力量。
世事紛擾,幾多艱辛。 每一個正在紅塵中掙扎的成年人,都需要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安置心靈。
1 獨處,是成年人最溫暖的療癒
去瓦爾登湖之前,梭羅正經歷著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
他辭職專心寫作,日日奮筆疾書,卻無法得到編輯的肯定。
他頂著風吹日曬,在小鎮上辛苦測繪,居民卻不認可他的功績,不同意給他公職。
他深愛一個少女,向她熱情傾訴愛意,少女卻冷漠拒絕,另嫁他人。
他與兄長多年相伴,感情深厚,可兄長卻因意外得了破傷風,短短十天,就撒手人寰。
沉浸在悲傷中的梭羅閉門不出,長達三個月之久。
直到在朋友的鼓勵下,梭羅才重新找到目標,計劃去瓦爾登湖畔,做一場關於人和自然的實驗。
兩年過去了,梭羅如願取得了豐富的成就,更療癒了他原本苦痛焦灼的內心。
在後人看來,隱居湖光山色間,聽起來十分詩意。 但身處其中,梭羅每天都過得很艱苦。
他住的破舊小木屋,牆壁縫隙叢生。 為了抵抗冬日嚴寒,他只能學著抹灰漿、造壁爐。
吃的是自己親手播種的土豆、豌豆和青玉米。 想要米面油鹽,就要靠打短工換取。
物質條件的確簡陋,但好處是沒有多餘的事物需要牽掛,沒有旁人的眼光需要顧忌。
廣闊空間中,梭羅是唯一的主人,可以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生活。
他每年只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滿足基本的飲食穿衣所需。
剩下的46周,可以全部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春天聽鳥兒婉轉鳴唱,夏夜在湖上泛舟吹笛,秋日林間狩獵,冬季鑿冰捕魚。
閑適的日子,如一汪清泉,潛移默化地撫慰了梭羅的傷痛。
他逐漸意識到,即使得不到公職,依然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得愜意。
即使寫稿的過程苦痛,可思考本身就已經令人享受和愉悅。 失去的已經失去,可未來總會有新的喜悅。
梭羅發自真心地說:“只要把四季當作朋友,我相信沒有任何事情,能讓生活成為我的負擔。”
人這一生,總有些事,即使拼盡全力,依然無能為力。
總有些人,即使執著於心,依然無法挽留。
現實如此不堪,讓人左支右絀,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
不妨偷一段清閒,放空一切,在獨處中慢慢找回初心。
世間從沒有凈土,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留一方安寧。
即使世間滄海桑田,我心依舊安然無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