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是我國唯一一位獲准退休的兩院院士,他的退休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令人羨慕,他以自身的退休生活經歷總結了幾句話,送給每一位老年朋友,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示。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后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
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 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后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
這就叫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 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
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作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回顧一生說: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順,我有進步,但不夠;70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點,我倒提前做到了。
現在,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不為稻粱謀,不作名利求,擇善而從,量力而行。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況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
他們的差別在於心態,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命歷煉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 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自苦。
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18歲以後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
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
尤其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後的光景裡更應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揮個性,"自己過得好,就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