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列巴,哈爾濱人出門在外時的接頭暗號,一聞到啤酒花酸酸的味道,連家裡養的橘貓,恍然間也變成一隻「長了腿的大列巴」。
他/她們進而想起了鍋包"又",想到了友誼宮的酸黃瓜,想起了中央大街的馬迭爾冰棍和秋林格瓦斯,想起了中國人的冰雪之城——哈爾濱。
大列巴,正是哈爾濱餐桌上的 「硬桿子」,最初只是為了充饑的平民主食,如今卻已形成能和法國法棍對標的飲食文化。 在網上流行的"大列巴文學"里,它堅硬的外殼,說不清道不明的酸味,讓很多人見之色變,更有其幹透了能當頭盔,按扁了能防彈,放久了能當板磚砌房子的江湖傳說,引得無數食客津津樂道。 但褪去這一層傳說光環,它的味道可是好極了! 剛烤出的列巴還沒有那麼硬,夾上些奶油,上鍋用蒸汽熏一下,讓奶油融浸到列巴里,出鍋后再抹一層馬林果醬,焦香帶著些酸甜,鬆軟中又不失韌勁兒,再來一杯加蜜熱牛奶,哈爾濱人的洋氣一天,便這麼開始了。 大列巴
如何成為哈爾濱地標美食?
什麼是列巴? 列巴其實就是俄語「麵包」的音譯。 在俄羅斯,列巴約等於中國人的大饅頭。 哈爾濱秋林賽克,一種橄欖型的俄式麵包。 攝影/劉松濤
1898年,大量的俄國人因修建中東鐵路來到哈爾濱,1900年,俄國人伊萬·雅闊洛維奇·秋林開辦了秋林洋行哈爾濱分行(秋林食品廠的前身),將俄羅斯食品的"三劍客"——麵包、啤酒和紅腸帶到了哈爾濱。 開業之初,俄羅斯姑娘坐著四輪馬車為市民們送上熱乎乎的麵包、鮮奶、純正的黑加侖果酒和果醬,成為當年熱議的話題。 自此,大大小小的麵包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今天哈爾濱道里的紅專街當年甚至被冠以「麵包街」的稱號。 每天清晨,麵包坊用馬車將新鮮的麵包和點心運送到各大店鋪及餐廳,大小各異、裝點著奶油和果脯的西式麵包擺滿了商場的櫃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