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拋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說圖源:台媒 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日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拋出兩岸應互相承認“主權”的論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各界討論,有的認為民進黨當局已經改變“維持現狀”承諾;有的認為這是兩岸現狀描述。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從先前所論“對岸鄰國論”、“兩岸兩國論”。馬英九指出民進黨希望兩岸要互相承認,大陸絕對不可能承認所謂“台灣主權”,“這一步是不對的”,兩岸關係會因此卡住,到時候將出現很多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正當俄烏戰爭之際,台灣社會相關民調顯示不認同“抗中保台”路線,降低美日馳援協防颱灣的政治幻想及強烈希望兩岸恢復對話。民進黨當局的兩岸及外事路線,並未回應民意的呼籲。反而提出兩岸相互承認的說法,支持“兩岸兩國、互不隸屬”關係界定。根據蔡英文所言其主政期間將依據“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主張“維持現狀”。事實上,“憲法”增修前言即明列“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同時以“一國兩區”界定兩岸關係,但民進黨當局卻未承認之。儘管如此,蔡英文首任任期尚透過時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提出“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時任台灣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提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現今“相互承認主權”說法實已首任主張相背離。 無庸置疑,兩岸充滿潛在軍事衝突可能性。尤其兩岸關係自民進黨執政後,公開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被質疑為“文化台獨”、“教育台獨”、“歷史台獨”;同時黨內“激進獨派”、外部主張“法理台獨”者,一再提出“修憲”變更“國號”,廢除增修“憲法”前言中所論“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改為“因應國家發展之需要”。大陸視此為“修憲台獨”或“法理獨立”,構成援引《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動用非和平方式處理兩岸爭議之條件。 無可否認,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社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比例及主張“台獨”比例皆創歷史新高;大陸社會也瀰漫進行“武統”台灣聲浪,兩岸對立及敵意如螺旋般升高,經濟學人視台海議題為東亞地區最易爆發戰爭衝突區域。 首先,俄烏戰爭對台灣社會產生“烏克蘭化情境效應”,深恐今日烏克蘭成為明日台灣。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3月22日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是否擔心有朝一日需單獨面對大陸武力進攻,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民眾中,六成會擔心有一天台灣和烏克蘭一樣,軍事上須單獨面對武力,約三成八不擔心。有近二成八的人非常擔心,若換算成實際成年人口數已超過500 萬人。台灣民眾是否認為可以單靠自己的力量阻止解放軍佔領台灣,民調顯示七成八覺得單靠台灣自己的力量不可能阻止大陸佔領台灣,一成六覺得有可能。 換言之,俄烏戰爭已使台灣民眾產生一種“烏克蘭情境效應”,擔心“台灣烏克蘭化”,甚至比烏克蘭陷入更危險處境,烏克蘭本身一向是聯合國成員,且獲美國、歐盟國家的承認;但台灣地區並非聯合國成員國,且美國、歐盟國家及四方安全對話國家也未承認台灣。尤其兩岸軍力落差極大,大陸排名全球第三、台灣則名列二十一,但大陸經濟總量為台灣二十三倍,顯見台灣民眾面對兩岸大小極為不對稱政經實體,其認知圖像趨於務實及理性。 其次,大部分台灣民眾對美日協防颱灣傾向不相信,但對日本馳援台灣比例認知比美國為高。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大部分台灣民眾傾向不相信美軍會參戰協防颱灣,如果有一天大陸攻台,近三成五基本上相信美軍會參戰協防颱灣,但有高達五成六不相信。是否相信日軍會參戰協防颱灣,四成三基本上相信日本自衛隊會參戰協防颱灣,但四成九不相信。換言之,俄烏戰爭中由於美國及北約僅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連帶也降低台灣民眾對美日協防颱灣認知,拋棄台灣安全倚賴美日協防幻想。 至於美國若協防颱灣,最可能的方式,依照3月15日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的民調,在四種方式的選擇中,有61.5%民眾認為美國會“提供武器裝備”的比率最高,其次為48.5%認為會“公開聲援”及44.1%認為會“情報支持”,而比率最低的是26.1%認為會“派兵支持”。美國總統拜登聲言不會派兵支持俄烏戰爭,對台灣民眾產生嚴重的心理反應,高達六成以上的民眾認為美國祇會用武器支持台灣,但不會派兵馳援台灣。基於美國對台安全承諾僅在軍售提高台灣自衛能力,而非基於軍事同盟關係派兵協防,這樣認知衝擊勢必民進黨當局所建構“抗中保台”路線,及參與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能否保證台灣安全承諾。 綜言之,俄烏戰爭給予台灣社會產生重大啟示,即是兩岸關係位階高於台美關係,認為美日會協防颱灣比例低於不會比例,戳破“聯美日以抗中”神話,從而降低對“抗中保台”路線支持及渴望兩岸對話創造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民進黨一向標榜“人民當家作主”及重視民意反應,但無論是從美國萊豬進口、日本福島核災區食品入台,皆背離主流民意。現台灣民眾在俄烏戰爭之際,希望“兩岸對話”、“兩岸和平”,表達台灣安全更需倚賴改善兩岸關係之際;然此時民進黨當局卻反其道地拋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說法,如此兩岸恐更難恢復對話及協商,致兩岸關係陷入剪不斷、理還亂之致絲益棼險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