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認真分享的人,總能得到贊同

[复制链接]
SDNFDGJNK 发表于 2022-4-3 17: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的「煩惱」
科普雜誌編輯蘇澄宇曾經受邀為浦睿文化翻譯《世界上的鳥兒》,這是一套不太一樣的鳥類科普叢書。 關於鳳頭麥雞,作者這樣寫:「它身著黑綠相間的吸煙夾克,樣子十分英俊。」
讀動物科學讀到碩士,看過無數文獻,做過無數實驗,蘇澄宇從沒想過科普文章可以用「穿了一件夾克」「樣子英俊」來形容一種鳥。 翻譯過程中他找到鳥類學教科書,認真查閱詞條,看到鳳頭麥雞的照片后,他發現,雖然作者的形容古怪,但很傳神。 科普畫家的筆也精確到了羽毛:頭部紅色的比例、翅膀上黃色的羽毛的大小、尾巴佔身體的比例,都極為準確。
這樣的表達能讓人「點燃興趣」,這對於人們走近科學很重要。 「To make science popular」(讓科學流行起來)是他的朋友圈簽名。 他想為他們——那些他不認識的,不知道在哪裡的,但是對科學充滿渴望的青年——回答「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樣,十萬個為什麼」。
學動物科學出身,蘇澄宇最後去做了科普編輯而不是進養殖場,跟他2014年年底在知乎的一次偶然作答有關。 那時他正在考研,知乎上有人邀請他回答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豬真的很胖嗎? 為什麼豬那麼胖?」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很有知乎特色的質疑精神,但下面的回答很多都是調侃,蘇澄宇覺得,也許他能提供一些專業的看法。
這個不經意的回答改變了他的一生,在那之後,蘇澄宇在知乎上堅持分享了七年,他貢獻了400多個回答,寫了100多篇文章,發佈50個左右的原創視頻,還有3個專欄。 更重要的是,他決定由動物科學,走向職業的科普作者,「那是一種啟迪,因為在第一次寫知乎之前,我還是比較糊塗的一個人,這些回答給了我一種認同感,這是我在現實當中很長時間沒有獲得的,但那之後,我知道自己的意義在哪裡了」。
科普並不好做,通過和讀者不斷互動,什麼程度的專業知識是卡在大眾接受的那根線上,蘇澄宇摸索了很久。 在知乎「魚天天待水裡,也會曬傷嗎? 為什麼?」 這個問題下,他的回答沒有傲慢的專業名詞:「不要以為只有人類才會被曬傷,動物們如果稍不注意,也會有被曬傷的風險,當然這也包括魚。」
在這個以專業問答起家的社區,有一些過於專業硬核的文章,自然不能唯流量論,獲得贊同未必會很快,但關注的人、認真閱讀的人,會進一步在與答主的互動中引發更深入的討論。 有一段時間,知乎考古答主項木咄,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答主YJango發現了知乎的變化,以前在他們的專業回答下,會有很多高質量的評論,那些回復的人經常能和他們有深入的交流探討,但在知乎破圈之後,關注他們的人雖然越來越多了,但一些評論卻是說「厲害厲害」「打開新世界大門」。
有人說YJango的回答看不懂,他感到委屈和困惑,「描述一個概念,實際上在描述一個集合,這個集合的圈有多大,每個詞指代都不太一樣,如果用通俗的能夠在生活中見到的事物去泛指,詞越大,偏差就越大。」 習慣了嚴謹的表述,這種偏差如鯁在喉,也一度影響了他們的表達欲。
專業就一定是小眾的嗎? 做科普該用什麼樣的語言? 平衡點在哪裡? 這些問題一度困擾著許多冷門領域的優秀答主,也關係著他們繼續分享的動力。 另一個向度上,也有答主有類似的煩惱,添飯小哥哥是美食領域的創作者,也算是知乎的「新人」,他很早就開始用知乎,但是當他開始做美食博主,反而猶豫要不要在知乎上分享,「就覺得知乎不像別的短視頻平台那麼浮躁,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適合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人,發美食視頻真的會有人看嗎?」
做美食的人和做科研的人,煩惱其實是共通的:害怕自己的分享得不到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0-018-018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银翔路655号B区1068室

运营中心:成都市锦江区东华正街42号广电仕百达国际大厦25楼

邮编:610066 Email:2575163778#qq.com

Copyright   ©2017-2018  我爱AQPowered by©xiebaclub.com!技术支持:邪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