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力推“雙語”。)
新聞由頭是3月26日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關於“雙語教育”的反思論壇。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何萬順認為,“2030雙語教育”政策的形成過程相當粗糙,而且是基於民眾對英語的焦慮發展出的結果。他建議當局兼顧台灣在法律上有20種語言的現狀,以“多語台灣,英語友善”為目標,才不至於扼殺台灣繽紛的多語言景緻。
先帶大家了解一下民進黨當局的“2030雙語政策”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蔡英文2017年推出的,2018年年底行政部門頒布了“2030年雙語政策發展藍圖”,以“厚植民眾英語力”和“提升台灣競爭力”為兩大政策目標,希望2030年將台灣打造成為雙語社會。
2021年4月提出幾大具體目標,比如新的學年將啟動大學的“雙語學習計劃”,選擇轉型比較成功的6所雙語標竿大學以及30個雙語標竿學院。成為標竿的大學和學院要在2030年達到“50—50—50”的目標,也就是50%大二學生的英文聽說讀寫,要具備“歐洲語言的共同參考架構: 學習/教學/評鑑”的B2中等程度,至少50%的大二生與碩士生,學分超過50%是全英語課程。為了這個項目,民進黨當局準備投入上百億元新台幣。
島內各級學校也把推動“雙語教育”列為本縣市的重要施政指標。這兩三年來,冠上“雙語課程”的中小學可以說是成倍增加。今年1月,台北市政府更宣布,未來4年內要將台北市所有公立中學、小學轉型為雙語學校,而且10年內就要達到“雙語”的目標。
但真的很難實現,挑戰主要有這麼幾點:一是師資。統計顯示,全台中小學英語教師中有91.7%能以英語授課,但老師都是島內民眾,因此教學要採取中文和英語並行。至於非英語教師僅10.5%能以英語授課。就大學來講,台大學生會會長張承宇透露,雖然台大被選為“雙語標竿大學”,獲得7500萬元新台幣的補助款,部分系所也已推行英語授課多年,但是成效很不理想。很多同學聽不懂,理解上也很吃力,教授用英語授課的結果經常導致該課程難度降低與進度拖延。
第二點是台灣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不夠。2001年英文開始進入島內小學課程,但調查顯示,台灣人的英語能力仍落後鄰近的大陸、韓國和日本。20多年才搞成這樣,想在2030年前突飛猛進,顯然不太現實。
第三點涉及台灣人的觀念問題。台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民眾學好英語當然很重要,但英語化並不等於國際化或現代化。之所以把英語捧上這麼高的地位,反映台灣人骨子裡缺乏文化自信。
那麼,蔡英文當局所說的“雙語”,除了英語外,另一種語言指的是什麼呢?
很多人直覺肯定是“漢語”,錯了!從蔡英文、賴清德以及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的口中,提到的語言只有“英語”,但根本沒有“中文”或“漢語”這些字眼。有人統計過,在“教育部推動雙語計劃”的政策說明中,“英語”出現了60次,“雙語”出現11次,“中英文”0次、“中文”和“國語”統統都是0次。
“獨尊英語”的後果之一必然是稀釋掉其他語言的發展,尤其是漢語的主導地位。新加坡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20年前,新加坡的英語其實是英語和當地語言的混雜產物,與標準英語不太相同,因此“新加坡式英語”長期被貶低為“蹩腳的英語”。2000年新加坡開始推動“講好英語運動”,說標準英語被看作與國際接軌、成功與高社會地位的標誌。結果呢,很多華裔和印度裔年輕人在家只用英語和父母對話,已經沒興趣學習長輩的語言了。
(苗栗縣去年9月的祭孔大典)
有激進“台獨”分子宣稱,“華語體制是國際化的根本阻礙”,“雙語”就是要打掉漢語的統治地位。這充分證實了,民進黨當局其實是在打著“雙語教育”和國際化的幌子,搞“文化台獨”和自我殖民,為了在意識形態上“去中國”,不惜自毀語言根基。這是非常危險而不智的做法,除了使下一代的語文能力自斷經脈外,在台灣本來可以擁有的中華文化優勢上自廢武功,同時還進一步擴大了兩岸中國人的情感裂痕。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社會,包括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等,但究其源頭,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這也是台灣一直以來的文化特色,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台灣的飲食文化、流行文化、影視文化都在亞洲受到追捧。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中華文化是主體?
現在當全世界都在努力學習中文,當被認為對台最友好的特朗普前總統的孫女都在念唐詩的時候,卻有人自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禮物。中華文化生來就存在於台灣人的血液和基因裡,現在要割腕放血,人為抹去自己的文化DNA。這不只是文化上的自殘,更是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