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了,口腔潰瘍了,臉上冒痘了,大便幹結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上火了,既然有火,那就吃點清熱瀉火藥吧。 結果怎麼樣呢? 多數情況下適得其反。
可見,上火這件事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這裡頭的學問啊不少。
先來講一則醫案。
話說有這麼一位小姑娘,一開始是口腔里頭長了潰瘍,別提那個難受呀,為了讓潰瘍早點好,她開始喝涼茶,吃冰棍,每天如此,結果,這邊口腔潰瘍還沒好,那邊又開始冒痘了。 更糟糕的是就連脾胃也跟著不好了,怎麼個不好呢? 大便不成形,動不動就腹瀉。 叫她伸出手來摸摸肚子,是不是感覺指尖涼涼的?
姑娘點點頭。
這就是過食寒涼把脾胃給傷 到了。 脾在中醫五行中是屬土的,土就要溫暖,才能孕育萬物,寒冷的土壤是寸草不生的。
我給姑娘講了一個小方子,用梔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 喝了大概不到一個禮拜,癥狀就緩解了。
別看方子小,但也是一張古方,叫梔子干薑湯,出自東漢大醫張仲景的《傷寒論》。
要怎麼去理解這張方子呢?
首先是過食寒涼把脾胃給傷到了,導致脾胃虛寒。 要知道,脾喜暖惡寒,脾喜歡溫暖,不喜歡寒涼寒冷,清代有位名醫叫黃元禦,那黃元御就說了:“脾胃中土為後天立命之本,若濫用寒涼滋膩,洩火伐陽,必致寒濕愈加而中土陽衰。 ”
脾胃太寒了,運化越來越不好,等於說脾胃這個樞紐癱瘓了, 道路不通了,上半身的火氣下不去,要知道這火本來是可以引到下面,去溫暖手腳的。 現在因為道路不通,鬱在那裡,形成鬱火。
用寒藥吧,脾胃可就遭了殃,脾胃越來越寒,鬱火始終下不去,上火的次數會越來越頻繁。 用熱藥吧,那已經生成的鬱火又該當如何? 既不能用補藥,也不能用瀉藥,那就補瀉一起來,寒熱並用,梔子是苦寒的,干姜又是辛熱的,豈不是相得益彰。再把這張方子寫一下:梔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
清熱解毒藥有那麼多,為什麼偏偏選梔子呢?
術業有專攻呀。 比方說,黃連,它擅長清心火。 黃芩,擅長清肺火,張仲景也用它來清膽火。
但是梔子呢,它能清三焦之火呀。前面提到上半身的火氣下不去,鬱在那裡,形成鬱火,那麼,這個鬱火究竟是哪裡的火呢? 有可能是心火,有可能是膽火,有可能是肺火。 也有可能心火、肺火、膽火都有那麼一點。 甭管是哪裡的火,梔子一去,都能一一給它們下逐客令。
《神農本草經》有過記載:“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
身體有實熱了,一味梔子煮水喝,它可以把上半身的火熱導入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 所以用梔子來瀉火,喝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呢? 到渾濁的小便轉為清白,這就剛剛好。
梔子除了清熱,還能除煩,就是治煩熱,一個人心火很旺的時候,會很煩很煩,到了晚上就睡不著,梔子加一點淡豆豉,大概是這麼一個劑量,梔子9克,淡豆豉6克,梔子清心火,淡豆豉令心腎相交,讓腎水去滅心火,睡眠就回來了。 兩味葯組合在一起叫梔子豉湯,也是張仲景的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