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採訪中,陳道明談起自己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有時候有朋友跟我說太多他自己的東西,我會制止他。 我覺得人真是到了掏心窩子的時候啊,就離分開不遠了。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走得太近,往往是感情破裂的開始。
長久的感情,都需要一點冷淡,一點距離。
成年人最舒服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
1 不過度熱情
《梵古傳》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35歲時,梵古將自己崇拜的大畫家高更,請到自己的小鎮上。他為高更準備房間、傢俱,手繪了牆壁上的裝飾,還特意為他畫了《向日葵》。
高更到來后,梵古的生活就開始圍繞著他轉。
生活上梵古對他噓寒問暖,滿足他的一切需求。
平時作畫,他也主動幫高更拿畫板,調顏色。
甚至在夜深人靜之時,他還潛入高更的房間,在他的床邊徘徊。
但對於梵古的熱情,高更卻越來越不自在。
兩個月後,他感到再也無法忍受,於是選擇了離開。
之後,梵古又給高更寫了很多信,但也沒有收到回復。
就這樣,兩人由至交好友,最終變成陌路人。
紀伯倫說過:“熱情一旦過度,就是一團自焚的火焰。”
很多時候,刻意接近、太快熟絡起來的人,未必會陪你走得多遠。
那些淡淡處、慢慢來的關係,反而持續得更久。
民國時期,魯迅和瞿秋白因文相知,相互賞識。
照理說,遇上知己,一般人恨不得立馬相見,互訴衷腸。
但他們卻鮮少見面,平時只通過好友馮雪峰捎話,或以書信交流。
一來一往,淡然處之,但情誼卻如流水般不曾斷絕。
有一回,瞿秋白路過上海,兩人這才面對面暢聊了一下午。
臨別時,魯迅寫下贈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後來瞿秋白遭災,魯迅全力救助,為他妥善安排容身之地。
兩人的友情雖不喧囂熱烈,卻自始至終心意相通,患難與共。
三毛曾說過一句話: 兩個人可進可退,若即若離,可聚而不會散,才是最天長地久的一對好朋友。 一直以來,我們都錯把熱情,當真心; 錯把熟稔,當親密。
其實來得越快的感情,往往去得也快。
真正能陪你走下去的關係,都帶一點冷淡。
慢熱一點,才能耐住時光流轉,於細水長流中,讓感情越來越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