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傷後果中說是傷陰,西說是脫水。 中醫認為,水為萬化之源,是生命的搖籃,水是陰中至陰。 秋燥傷陰,傷津液,繼而傷血分,耗氣分。 其表現是口乾、舌燥、皮膚瘙癢、乾燥、口渴、尿少、尿黃、疲憊、乏力、心慌、頭暈、目眩、體表發熱、便秘等。 因秋季飲水量應於每日平均的飲水量,約2升。 另外,在方面,根據秋多燥氣和易傷人體陰分的,適量選用一些清熱類物,如綠茶、生普洱茶、菊花茶、蓮芯茶、番茄汁、梨汁、蘋果汁等;秋季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和辛香調料等。 另外,應多食用食物:白菜、冬瓜、黃瓜、絲瓜、苦瓜、西葫蘆、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莧菜、百合、筍茭、白蓮藕、荸薺、菱茭、海帶、紫菜、香菇、口蘑、金針菇、西瓜、甜瓜、梨、蘋果、香蕉;粳米、小米、薏蘿仁、芡實、綠豆、豆腐、綠豆粉絲,粉條,粉皮、藕粉、豬肉、豬肉皮、牛肉、鴨肉、鵪鶉肉、乳鴿肉;優酪乳、鲫魚、鏈魚、 青蝦等。 秋季肆虐的灼傷皮膚和秀髮,讓美麗的容顏難看的"秋顏",讓秀髮枯乾。 秋天的烈日灼傷皮膚,出現皮膚紅腫,脫皮或曬斑。 可用黃瓜汁液或鮮百合鮮汁加少量水塗抹患部,以減輕癥狀。 民間護髮方法可用淘米水洗髮或用適量桑葉煎湯洗髮以減輕烈日對頭髮的傷害。 觀察大自然現象,秋季農作物收穫之後,植物開始凋零,有的也快要冬眠,蟄伏了。 這時,人體的生理功能(生物鍾)也開始朝著陽消陰長方面過渡。 秋天人打蔫,犯困,所謂"秋乏",也就產生了。 另外,秋天人也容易悲傷。 古代醫者在中觀察到,秋季萬物開始蕭條,人們在瑟瑟秋、陣陣秋雨中見景生情,又加上晝短夜長,情感容易悲傷,所謂"悲秋"。 依據中醫「天人合一」的觀點,古人認為秋應於肺,悲易傷於肺,肺氣不宣暢也會影響情緒,二者輔成,形成悲秋情懷。 臨床中曾有報導,秋季神經衰弱、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發病或加重病情。 中老年人要向青少年人學習,在果實豐收季節,不妨走出戶外,參加郊遊、登山等活動,可人們心曠神怡,一掃秋困、悲傷、憂鬱等不良心情。 其實,秋季美景、美情、美在多,不勝。 如賞菊、看紅葉、看巧雲、望星空...... 歷代文人墨客有許多吟頌秋日美景、美情的佳句和詩詞:「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