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
意思是說,人生之道,皆由人的是非觀念和偏好所決定。
而認知境界的高低,自信與自負,知不足與一點也不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之一。
《莊子》中的四則寓言,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人的四種認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1 庸者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莊子·逍遙遊》有言: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抟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說的是,有一種名為“鯤”的魚,化身為鳥,則叫做“鵬”。
鵬的體型巨大,背部就有幾千里寬。 當它往南遷徙的時候,一擊水就能飛行三千里,乘風而上就能升騰九萬里,搏擊長空,翱翔天地。
地上的小鳥看到此景,便譏笑大鵬:「我們從地面極速飛起,碰到樹枝就停下來,即使飛不上去,落到地面就行,何必要飛九萬里高空去南海呢? ”
事實上,那些只能飛到樹枝的小鳥,又怎能想像得到,萬里高空的壯闊呢?
生活中,自認為見多識廣的人,總愛在人前高談闊論,實際卻無異於恥笑大鵬的小鳥,自以為是,淺薄無知罷了。
如果人看到的,只有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他就永遠無法看到世界的原貌,也永遠無法感知,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為人,智慧小的不如智慧大的,志向淺的不如志向遠的,不能活在自我的世界裡沾沾自喜。
多一分謙遜就多一份心胸,多一分低調就多一尺眼界。 如此,既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不至於困入愚昧無知的局限,不至於陷入日暮途窮之境地。
2 常人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 《莊子·秋水》里,描述了黃河之神“河伯”的故事。 講的是,秋天來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裡。 於是,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達北海。 可當他向東遙望時,卻怎麼也看不到海的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