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三年、反反覆復的疫情,讓不少人陷入焦慮情緒。
生活節奏被打亂,生活模式被改變,甚至生活按下暫停鍵,很多人身體和心理上正在承受著考驗。
然而,疫情之下,有人被焦慮、孤獨、悲傷等負面情緒裹挾,也有人依舊保持自己的步調,聚焦自己的生活。
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寫道:
當外界環境變得惡劣時,我們至少還有選擇如何面對它的自由。
別小瞧了這種自由,也許它正會帶來我們所需要的那種控制感。
那些在混亂和危機之下,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理性、好好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一場疫情,讓我們發現具有這5種品質的人,將脫穎而出。
1 能降低心理成本的人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看着确诊人数不断上涨,内心焦躁烦闷;
一遍遍刷新闻,只期待疫情早些过去,消耗着自己的精力;
如果身处疫区,更会担心自己被感染,时常觉得惶恐不安。
久而久之,即便一天什么也没干,也会觉得很累。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里写到:
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保持钝感,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面对变幻莫测的疫情,过度担忧和关注,只是增加心理成本、自我消耗罢了。
保持内心平和笃定,才能生活得更好。 有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林师傅,在上海打工有30年。
今年2月份因为疫情,他一个人被困在干活的小区一个多月。
隔离期休息环境比较破旧,他也没有向防疫工作者添麻烦。
遇到降温天气,周围的邻居给他拿来了枕头和被子。
没有冰箱,邻居给他的猪肉没有办法储存。
林师傅就效仿家里的老人把肉腌了起来,周围的人知道后也纷纷称赞他。
虽然隔离的这1个多月,林师傅出行受到了限制,吃住上也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