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中有個「資源配置」的概念:
在社會生產中,只有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才能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效益。
其實,人生也是一個資源配置的過程。
唯有不斷調整,相容不同的成長模式,方能找到人生最好的狀態。
真正好的人生,都需要配備這幾樣東西。
1 可群居,能獨處
知乎上曾有人問:「一個人,到底是群居好,還是獨處好? ” 底下有個高讚回答,是朱自清說的一句話: ; 愛群居,也愛獨處。 ”
在書中看過胡適先生的經歷。
年輕時候,胡適先生是一位不太合群的人。
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幾乎從不應酬,空閒時間就用來看書和寫作。
他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24歲就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的初試。
1917年,胡適回到國內任北大教授,當時社會局勢動蕩,正處於新舊變革時期。
為了報國救民,胡適走出書齋,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
當時北京城裡流行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足見他交際廣泛。
他先後結識了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一同辦報刊編雜誌,推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後來又擔任北大校長和文化部部長等職位,是妥妥的交際達人。
但骨子裡,他仍是一名書生。
白天,他不得不去應酬,周轉於各色人物之間,長袖善舞。
到了晚上,關起門來,他就躲進書房,潛心研究學問,寫出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重要作品。
胡適先生的經歷,恰好驗證了這樣一句話:“獨處飛得高,合群走得遠。”
這也讓我想起網上曾經的一個報導,全世界的狼都有一個共同習性:
在寒冷的冬天里,它們集合成群,相互協助,共度寒冬;
但冬天過後,狼群們就各自散開,自己照顧自己。
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既要敢於和別人打交道,在與他人的相處中獲得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