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中寫道: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靈魂不可焦躁不安,生活才能平穩無憂。 一個人最好的自律,是管好自己。
專注於該做的事情上,則水到渠成。
1 [color=rgba(0, 0, 0, 0.8)]事不拖延
聽過一句話: 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我們往往陷入胡思亂想,卻忘了該怎麼行動。
越是猶豫不決,越滋生出焦慮。
勤,能解決生活中大部分問題。
石悅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他的成功源自於每天的積累。
5歲時,他開始閱讀歷史書籍,每天讀2個小時。
11歲,他把《上下五千年》讀了7遍;
12歲后,他翻閱《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明實錄》、《清實錄》......
在這樣的堅持下,他十幾年來,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最終寫出了《明朝那些事兒》,獲得無數喜愛。
“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懶世間萬事休。”
人生就像一棵樹,務必紮根深厚,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定成不了大事。
曾國藩在寫給兒女們的家書中說到: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 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沉住氣,打硬仗,吃硬飯。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為人處事,需要踏實勤勉,切記三心二意,拖延不定。
2 話不多說
俗話說:一壺水不響,半壺水響叮噹。 人生在世,言語要謹慎,行動莫輕浮。
丟掉抱怨和爭論,是最高級的修養。
稻熟低穗,人熟低聲。
三國時期,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隱居隆中,躬耕隴畝。
在當時複雜局勢下,諸葛亮不願意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謀。
乾脆選擇閉嘴,不管是非,靜待時機。
晴天耕種田地,雨天飽覽詩書、研習兵法,韜光養晦,被稱為“臥龍先生”。
最終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選擇步出隆中,留下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