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2日,香港戰火紛飛,病中的蕭紅,從枕頭下摸出紙筆,寫下兩行字: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半生盡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隨後,在病榻上,結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暫的一生。
而她口裡的另外半部紅樓,就是《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不同於一般的小說,它沒有具體的主人公,展現的是小城居民的集體群像。
茅盾曾讚美《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
在這部小說里,蕭紅不僅寫風土人情,寫世態萬象,更犀利地剖析了人情人性。
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但蕭紅從小接觸到租住在自家房屋的民眾,他們生活的慘狀,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她。
他們每天勤勞工作,如同疲憊的牛馬,但依舊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顛沛流離的生活。
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奮力掙扎,卻依舊無法擺脫這悲劇性的命運?
看完《呼蘭河傳》,你就會明白,真正束縛他們的,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他們的自欺欺人,愚昧無知,以及封閉固執。
窮人想要逆襲,首先得扒掉三層皮。
1 第一層:扒開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着讨生活,过得非常辛苦。
对他们而言,能吃上小葱拌豆腐,就算改善生活;卖馒头的摔了一跤,趁机偷了他两个馒头,就像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里的人,还很喜欢谈论别人的私事:王寡妇的儿子淹死了,染缸房的学徒为女人而打架,豆腐坊的驴子断了腿……
而小城的大泥坑,为大家提供了最多的谈资。
小城里有个泥坑,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拉车的马,经常陷进去,还经常淹死家禽,住在附近的人,都苦不堪言。
可是,谁都不想把这个坑填平。
因为,大泥坑的存在,不仅给他们带来话题,也给大家带来了些许“好处”。
经常,街上会有便宜的猪肉卖,大家一边高兴地吃着,一边安慰自己说,这猪一定是大泥坑淹死的,吃不死人。
即使有人因吃便宜猪肉生病了,他们依旧不愿意承认,这是瘟猪肉。
并在这种阿Q式的自我欺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们活得辛苦而悲惨,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需要用他人的不幸,来衬托自己的“高大”。
他們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能聽天由命,用謊言來欺騙自己,繼續著逆來順受的生活。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物質上的貧瘠,並不可怕,但精神上的自我欺瞞,卻有著巨大的破壞力。
它讓人喪失自我審視的能力,既然無法改變現,那就得過且過。
為了面子可以自我欺瞞,可以打壓別人,卻不願意付出努力,提升自己。
只能在自欺欺人中,繼續著貧窮辛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