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一種育兒說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強調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
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動的空間,這一點毋容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1 教育為先,有餘力再做朋友
你喜歡這個課程嗎? 喜歡就給你報。 朋友式的交談,民主式的選擇,當我們把報課的權力交給孩子決定的時候,也等於悄無聲息地把責任推給了孩子。
等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想上的時候,大部分父母會說“當初也是你自己決定的”。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父母和孩子围绕上课展开一次次混乱和争斗。
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对一些社会规则没有敬畏之心,你不约束孩子,他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因此,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所以,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2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
而在家里,却常常因为爱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而变得模糊。
《相处的艺术》中对于界限感是这样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界限感,说白了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预。
这样的边界能帮助我们不随意“侵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有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恋阶段,比如他有能力去做,他也不做,他觉得这都是父母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