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中,能稱為聖人的寥寥無幾,而明代大儒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
學者王士禎曾讚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
前半生,他臨危受命,平定叛亂,在廟堂身居高位; 後半生,他開壇講學,推陳出新,將心學發揚光大。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他用波瀾壯闊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是一場自我修鍊,最好的修行是修心。
1 人生艱難處,要耐得下
王阳明前半生历经坎坷,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公元1505年,王阳明见正德皇帝整日里与刘瑾等宦官混在一起。出于大义,他主动上书弹劾刘瑾、规谏皇帝。
结果被赏了四十大板,贬去贵州龙场当一名驿丞。
当时的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驿站破败,根本无法住人。
王阳明只能居住于山洞中,每日采野菜充饥。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境遇下,他没有一句抱怨,也没有意志消沉。
他白天开荒种菜,晚上打坐修心,平时则教导附近村民读书识字。
后来为了戒掉焦躁,他甚至让人打了一副石棺,一有空就坐在棺中冥想悟学。
在人生最低谷时,王阳明始终能耐下心来,读书沉思,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使他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曾国藩曾说过:“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持过去。”
人只有耐住寂寞,经受磨炼,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北宋文人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他受尽白眼,但好在,他依旧没有放弃读书。
十几岁时,范仲淹便搬到庙里读书,因为贫穷,他每天就煮一锅粥。
待粥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伴着腌菜各吃两块。
后来他多次参加考试,尽管屡屡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