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害怕自己只是一時興起走了條「彎路」,也不甘心就這麼放棄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 這讓我想到一位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教授,和我分享過他的人生經歷: 他本科讀的工科,但是大四第一次接觸心理學之後,決心改道成為一名認知心理行業的科研工作者,而好不容易有所成就時,又出於對哲學的濃厚興趣,轉而開始鑽研哲學心理學。 他的每次選擇在身邊人看來都很突然,很不理智,因為他浪費了自己在前一段經歷中積累的經驗和履歷,選擇從頭開始投入到陌生的領域,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沒有人能預測。 這種全然因為好奇和興趣作出的改變人生的選擇,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敢冒的險。 不過這位教授卻表示自己當初下定決心時,並沒有特別焦慮或糾結,也沒覺得自己做了很有勇氣的事。 信念則賦予苦難額外的意義,比如"苦盡甘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這些附加在苦難之上的意義讓我們擁有了渡過難關的希望感。 然而,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卻並不依靠信念。 對ta們而言,苦難就是苦難,既無意義也無目的。 相比其他人,ta們會更為坦然而直接地面對世事的無常。 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並非因為ta們的內心格外強大,而是因為內心格外浪漫。 在很多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的眼裡,ta們的人生,就是獨屬於ta們的藝術作品,哪怕苦難也會成為其中的精妙一筆。 而這也使得ta們能夠非常坦蕩且發自內心地願意投入自己的苦難體驗當中。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這樣一段查拉圖斯特拉的內心獨白,很適合用來展現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面對磨難時浪漫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