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中醫中的很多"公理"是無法證明的,但是也需要把這個"公理"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否則中醫就成了真真正正的玄學了。 中醫所依據的"公理",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周易》中所說的"易"。 《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周易》中則說"易與天地準",兩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所謂"公理"的來源——從天地自然中來。 相比較而言,老子對"道"的論述偏 重於哲理性,而《周易》則借占卜的形式表達了"易"的功用,因此更具有操作性。
《周易》中說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分析是「易」產生的基礎,而"類"則是其中最根本的方法。 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類」?
"類"就是類比,歸類,也就是將"同級同構"的事物歸類在一起,根據"同構互感"的定理,來探索事物之間的微妙關係。 歸類在一起,總要給這一類事物起一個代號,在《周易》裡面這個代號就是"卦",在中醫裡面就是陰陽五行天幹地支,這些代號組成了中國古代龐雜而神秘的象數符號系統。
這種以象數符號為中心的"類法",《周易》稱為"設卦觀象",中醫稱為"取類比象"。
《周易》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 裡面中提到了「設卦觀象」的三個具體研究方向: 通過對天文地理現象的觀察,瞭解宇宙時空的學問(幽明之故); 通過對事物發展始末的研究,瞭解生命世界的知識(死生之說);
通過對精氣變化過程的研究,瞭解微觀世界的奧秘(鬼神之情狀)。
這三個方向,基本涵蓋了古人眼中世間所有的學問。 中醫學研究的就是其中的"死生之說"。 原始反終,就是探究事物發展的始末。 對於生命而言,始末就是生死,生命就是生死之間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古人稱為"化"。 我們看看唐末譚峭在《化書》中的說法:"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 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 化化不間,由環之無窮。 夫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 達此理者虛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
我們暫不管譚峭說的"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因為那是關於"長生不老"的追求,對於不息的生命而言,就象行星的運行軌跡和DNA的分子結構一樣,永遠在螺旋中迴圈往複。 在古人看來,死亡從來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新的起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不已,生命就像一個圓環一樣不斷地迴圈,這是自然的規律,而抓住這個圓環的兩個關鍵點——始和終,就能搞清楚生命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