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村上春樹在病房裡見到了不久於人世的父親,村上千秋。
這是時隔20多年,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父親。
彼時的村上千秋,儘管意識清醒,思路清晰,但是已經被癌症和重度糖尿病折磨得骨瘦如柴。
面對行將就木的父親,村上春樹無語凝噎,思緒翻湧。
成年人的世界,有多少陽光,就有多少陰影。
他將這些情感訴諸筆端,出版作品《棄貓》,開啟自我救贖的生命之旅。
1 和過去和解,放下執念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在小時候,曾被送到寺院做小和尚。由於他無法適應新的環境,不久之後就回了家,但是“被短暫遺棄”這件事,在千秋年少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疤。
千秋長大后,學業進行到一半,便被迫去服兵役。
他參加過侵華戰爭,所在的步兵第二十聯隊,正是當年攻陷南京的先頭部隊。
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千秋見證了中國士兵慘遭殺害的血腥場面,更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
戰爭結束,他回到日本。
然而,戰爭帶來的恐懼和不安,遠未結束。
生命的沉重,死亡的殘酷,讓千秋為此背上重重枷鎖。
因為無法釋懷,所以耿耿於懷。
幾十年如一日的清晨,千秋堅持在兒子面前,於佛龕前跪拜,為戰爭中雙方無辜喪命的人禱告。
父親每天早上的誦經念佛的背影,猶如散發著死亡氣息般,讓人難以靠近。
村上春樹從小就繼承了父親心中的創傷和負罪感。
他每一次來中國為作品宣傳,都不願意吃中國的任何一道菜,因為父親的罪孽讓他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不配吃中國食物。
不僅如此,村上還和妻子決定,終生不生育孩子,因為他希望村上家族的罪孽在他這裡畫上句號。
2009年,父親去世一年後,村上春樹在作品《1Q84》中寫道: 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歷,只要一直向前走,天總會亮。 是啊,人這一生當中,總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把控。
倘若一味地糾結過去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只會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
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說過:沉溺於往事並不能讓過去的傷痕癒合,只有活在當下才能撫平昨日的傷痛。 改變能改變的,改變不了的,就坦然接受。
與生活和解,直面它給予的暴風驟雨,毅然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