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革命》一書中說: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的蛤蟆,一向愛說愛鬧,忽然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
他失眠、酗酒、不出門,變得邋里邋遢,仿彿墜入了無底深淵。
幸運的是,在心理諮詢師蒼鷺的指導下,蛤蟆經歷一番內心掙扎和探索,終於走出情緒困境,重獲新生。
這個童話故事,也映射出當代你我都可能面臨的心靈困境:抑鬱、焦慮,自我懷疑和否定。
有人說,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任由這種情緒蔓延,不僅會把日子過得一團糟,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挑戰。
其實,外在世界如何,與世界本身無關,而只與你有關,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得與失,苦與痛,與其掙扎難過,不如一笑而過。
1 自我批判,是情緒問題最大的痛
蛤蟆突然深陷抑鬱,焦慮,無法自拔。
他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穿著時髦,愛冒險,從不對朋友發怒。
朋友鼴鼠、河鼠和寮鼠和老獾為他找了心理諮詢師蒼鷺。
在正式開始諮詢時,蒼鷺問了蛤蟆一個問題:「今天你感覺怎麼樣? ”
因為從未這樣認真觀照過自己的內心,蛤蟆竟說不上來。
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為自己的情緒打了幾乎最低分,並開始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在一次大醉后,他偷了一輛車,化裝成洗衣婦逃難。
他搶過馬,偷過錢,一路顛沛流離,最終被捕入獄。
出獄后,他發現家園被黃鼠狼霸佔,連最喜歡的校董一職,也即將被好友老獾取代。
他責怪河鼠不理解他,對他冷嘲熱諷; 還抱怨老獾對他嚴厲的批評,這讓他想起了童年時,父親對他的責駡和不滿。
他覺得朋友對他不友好,把他當笑話。
於是,蛤蟆把這一切情緒,化為負面心理暗示:我沒有任何價值。
這種感覺像極了芸芸眾生的我們,都有過迷茫,焦慮又絕望的狀態。
工作不順心,他人不理解,生活的壓力,最後都變成對自我的批判和否定,眼前看不見一絲光亮。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
“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大自然或者同類的爭鬥,而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戰爭。”
他還形象地把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出門前,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頓,然後垂頭喪氣,一臉病態;
第二種人,是出門之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 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把自己吹得出門前就發瘋了?
可事實證明,這世界上沒有被吹變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