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大抵是足智多謀,或孔武有力的奇人。
誰也料想不到,這樣一個群英薈萃的三國亂世,最終卻歸於司馬一家。
西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曹魏政權,后其孫司馬炎平定東吳,建立晉朝。
亂世紛爭中,為何司馬懿能成為最後贏家?
司馬懿用四十一年蟄伏隱忍的歷練,告訴我們:
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別人所不能成。
懂得示弱於人,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是一種克制律己的強大。
1 弱者逞強,強者示弱
建安十三年,司馬懿應曹操徵闢,入朝任職。
此时,曹操的手下还有一名官员,名叫杨修。
两人论才情难分伯仲,一度都是深受曹操赏识又为其所忌的人才。
但在为人风格上,杨修与司马懿却完全不同。
恃才放旷的杨修,总是喜欢卖弄学识,一有机会就到处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便直接告诉修建工,说曹操是嫌门太“阔”了。
曹操在塞北进贡的一盒酥上写了“一口酥”,他又当场猜出“一人一口”的意思,当仁不让吃了起来。
虽然这些言行,确实可以证明他的聪明多智。
可他忘了,生性多疑的曹操,怎会容许他人一直看穿自己的心思。
而此时的司马懿,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藏锋守拙。
在曹操身边,他从不张扬,不说任何不该说的话。
曹操知道司马懿有雄才大志,也对司马懿动过杀心。
曾因“三马拱槽”之梦而猜忌司马懿,后又因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而将其视为心腹之患。
好在这些,都被司马懿以老实本分、勤恳低调的行事态度一一化解。
最终,杨修被曹操借机处死。
反观司马懿,不仅躲过了生死危机,还得到更多机遇,从文学掾一路升任为太子中庶。
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猜测是对的。
司马懿不是没有抱负,相反,他的野心要远超一般人。
但他知道,欲有所取,终有所蔽。
也正是因为善于退让,他才能在后来连续受到四代君主的重用,成为曹魏权臣。
《菜根谭》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高调逞强,只会彰显浅薄,惹来祸端。
学会隐藏锋芒,韬光养晦,才能保全自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藏器于身,方能待时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