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的轉變環節。 《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為容平,以急,地氣以明。 "時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氣清肅,金送爽,萬物成熟,正是收穫的季節。 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故有"秋老虎"之說。 "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 延伸閱讀:警惕"秋季病"惹上身秋季起居養生 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 因此,在對精神情志、起居、導引等方面進行時,應注重"和"字。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 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引起悲秋、淒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宋代養生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不樂,便須多方誘說,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 "見,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 正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志安寧,以緩秋。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因此,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為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 所以,中老年人要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鬱、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延伸閱讀:老人"悲秋"有害入秋易犯困 謹防情緒疲軟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 對""要有正確的理解,學領悟其中真髓。 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濕度小,秋燥便成了到晚秋的氣候。 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 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潤肺的食物。 如泥鰍、鰉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 李栽凇兌窖入門》中指出:「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松仁粥潤 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各人可根據的實際情況來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