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大抵是足智多謀,或孔武有力的奇人。
誰也料想不到,這樣一個群英薈萃的三國亂世,最終卻歸於司馬一家。
西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曹魏政權,后其孫司馬炎平定東吳,建立晉朝。
亂世紛爭中,為何司馬懿能成為最後贏家?
司馬懿用四十一年蟄伏隱忍的歷練,告訴我們:
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別人所不能成。
懂得示弱於人,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是一種克制律己的強大。
1 弱者逞強,強者示弱
建安十三年,司馬懿應曹操徵闢,入朝任職。
此時,曹操的手下還有一名官員,名叫楊修。
兩人論才情難分伯仲,一度都是深受曹操賞識又為其所忌的人才。
但在為人風格上,楊修與司馬懿卻完全不同。
恃才放曠的楊修,總是喜歡賣弄學識,一有機會就到處展示自己的才華。
曹操在新修的宮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他便直接告訴修建工,說曹操是嫌門太"闊"了。
曹操在塞北進貢的一盒酥上寫了"一口酥",他又當場猜出"一人一口"的意思,當仁不讓吃了起來。 ,司馬懿藉此打贏滅蜀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