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人物》作者姚璐在美國探訪了歷史學家許倬雲,時近中午,91歲的老先生該休息了,但他不願停下來,他要繼續講一講自己思索最深的問題:中國文化向何處去? 關於許倬雲先生的這篇報導在今年二月的最後一天發佈,那天,俄烏戰爭已經開始,所有人都感到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這篇報導讓我們再一次跨越巨大的時空尺度,去思考世界向何處去,每個普通人又可以在這大轉折時刻做點什麼。 新的時代到來了,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如何把握時代精神? 如何思考未來的走向? 《人物》用每天更新的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冬奧會期間,我們書寫了運動員谷愛淩在「學霸」、「天才」、「冠軍」這些標籤之外的人生歷程,也記錄了日本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超越輸贏、不斷挑戰4A跳的背後意涵。 作者林松果在一次採訪中意外發現了「青雲學子計劃」,她抓住了這個選題,在十年的時間維度里,觀察了一群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現實狀況。 《一群窮孩子的人生實驗》一文讓人思考,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衝破階層固化到底有多難? 我們究竟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叫「成功」? 羅芊則走進了獨立教師郭初陽的內心世界,她從一位語文教師出發,書寫了一群語文老師的故事。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語文老師? 》一文發佈當天,許多讀者談起了自己的語文老師,畢 業多年的學生給郭初陽發微信,「地鐵上邊讀邊哭」,「靜靜地讀了一遍,眼睛濕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