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聲名大振,他卻說:“要趕快忘記這個獎項,否則將會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己。 ”
八年之後,莫言帶著新作《晚熟的人》接受採訪時又說: 一個人最為清醒的自覺,是知道自己的位置,如同知道自己的臉面一樣。 活得通透的人,高處不迷失,低谷不自卑,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
1 不高估自己,是境界
《晏子春秋》里有個故事。
齊國宰相晏子乘車外出,馬車正好從車夫的家門前經過。
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只見自己的丈夫坐在車上的大傘蓋下,鞭打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揚,十分得意。
等車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說想棄他而去。
丈夫問她原因,妻子說:「晏子身為齊國宰相,卻沉穩謙遜,反倒是你,只是幫著趕馬而已,卻認為自己身份高貴,長此以往,會招來禍事。 ”
車夫這才意識到自己言行失當,從此變得謙虛起來。
許多人如這個車夫一般,得到好的資源,有了大的舞臺,便以為自己高人一等。
一旦離開自己的位置,那些自視甚高的人,往往很快就能體會到什麼叫人情反覆。
而清醒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不太把自己當回事。
莫言得了諾獎以後,有人專門為他建了一個“莫言文學館”。
該館以王蒙題寫館名,對聯則是賈平凹的手跡:
“身居平安里,心憂天下; 神游東北鄉,筆寫華章。 ”
面對旁人的熱情,與著名作家的助力,莫言卻認為文學館的存在十分荒誕,“文學館里的莫言,是與己無關的外人。 ”
在他心裡,作家最重要的永遠是作品,而非外界給予的喝彩與虛名。
他時刻告誡自己:
“不要把自己想像成了不起的人物衣錦還鄉——雖然這樣可以獲得虛榮的滿足。 我永遠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
所以他從不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反而在前行路上時刻如履薄冰。
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時間會為之作證。
謙虛內斂,保持空杯心態,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穩致遠。
2 不低看自己,是智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彌留之際,想找一位優秀的接班人。
他把自己的助手叫到床前說:“我現在時日無多,需要一位優秀的傳承者,你能幫我找到他嗎? ”
助手滿口應承,此後花費不少時間四處尋找這個合適的接班人,可蘇格拉底都不滿意。
助手十分沮喪,此時蘇格拉底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其實就是這個最合適的人呢?”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一邊仰視別人的長處,一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人生在世,沒有誰是完美的,學會平視自己,才能找到安放自我的底氣。
有一次,莫言與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物理大師同台,物理大師問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你我出身不同,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你是農民的兒子,共同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感受如何?”
面對這尷尬的問題,莫言卻淡然答道: 我覺得我跟任何人都不一樣,因為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次頒給中國籍作家。 莫言雖然出身農村,小時候也飽受饑荒之苦,但他從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在他看來,對饑餓的記憶,使他懂得珍惜生活的不易,而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