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古訓:「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
人這一生,要與無數人打交道。
但世有百態,人有千面,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分辨誰好誰壞、孰真孰假。
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曾提到4種識人方法。
掌握它們,幫你洞穿人性,辨識人心,徹底看清一個人。
1 觀鎮定,在震驚時
清代學者湯斌說:“遭變故之起而不驚,可以任大事矣。”
一個人的修養,就看他在面臨變故時,是否依舊保持沉穩與氣度。
《晉書》里記載了謝安的兩個故事。
謝安隱居東山的時候,有一次,他和眾多朋友,坐船出海遊玩。
突然間,狂風驟起,小船被顛簸得東倒西歪。
朋友們全嚇得臉色大變,紛紛提議:掉頭回去吧。
唯獨謝安面不改色,他靠著船舷,甚至還慢悠悠地吟了一首詩。
看到他如此鎮定,朋友們也慢慢平靜下來。
過了會,風浪小點了,謝安才緩緩地說:“剛剛風急浪高,不適合掉頭,現在往回走吧。 ”
於是船夫調轉船頭,安全地劃回了岸邊。
事後,大家對謝安從容的氣度非常欽佩,紛紛向朝廷舉薦,最終謝安再次入仕。後來西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領著數十萬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
消息傳來,舉國上下都陷入恐慌當中。
而這時,負責軍事的謝安,卻駕車去了山中度假遊玩。
他的侄子謝玄,聽到消息,立即趕去找他。
謝玄進山後,一連幾天,謝安都只拉著他下棋、登山。
最後謝玄實在忍不住了,就問:「敵人快打來了,您就一點也不急嗎? ”
謝安笑著說:「急有何用,把該做的做好,就行了。 ”
數日後,謝安回到京城,把將領們召集起來,氣定神閑地掏出一份詳細的作戰書。
見他一臉的沉穩,將領們也都鎮定下來,開始討論戰事部署。
最終,憑藉謝安冷靜的指揮,晉軍在淝水擊潰前秦軍隊,取得勝利。
蘇洵曾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面對突發狀況,一個人的反應和態度里,藏著他的內在修為。
一遇急事就方寸大亂,這樣的人往往不靠譜,也不堪大用。
在危急關頭能夠沉得住氣,始終冷靜應對的人,才能真正給人踏實和信賴感。
2 觀度量,在喜怒時
《三國演義》里的張飛,平日裡一直是豪爽大氣的性格。
可在得知關羽被害后,他怒不可遏,自此對身邊人越來越苛刻。
將士們稍有過失,他絕不放過,動不動就拳打腳踢。
一日,張飛對部將下令,限三天內,為全軍置辦好白旗白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