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寧冬梅說,蘇轼之所以成為蘇轼,最可貴的就是他能“齊得失,忘禍福”。
蘇轼大半生都在各地流放,飽嘗打擊與傷害。
但不管境遇如何,他始終保持豁達之心,容得下所有遇到的人和事。
正所謂,眼寬能容世間事,心寬可諒天下人。
看懂蘇轼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不過是能忍,能讓,能原諒。
1 能忍
蘇轼在《賈誼論》里說: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 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
人生一世間,不會萬事順遂,一味意氣用事,不但無法化解危機,還會帶來更多災難。
熙寧年間,蘇轼任翰林學士,與呂惠卿等新黨人物一向不和。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會遭受種種打擊和刁難。 有次,聽到門生稱讚蘇轼聰明,呂惠卿不屑地說:
“堯聰明耶? 舜聰明耶? 大禹之聰明耶? ”
言下之意,跟聖賢比起來,蘇轼根本算不了什麼。
對於呂惠卿的輕蔑,年輕的蘇轼不堪其辱,當即上書,斥責呂惠卿“窮姦積惡”。
可沒想到的是,其中一句「兇人在位,民不奠居」,卻被禦史們抓住,說他對皇帝含沙射影。
皇帝大怒,便將蘇轼趕出京城,外放到杭州。
因一時衝動,蘇轼親手斷送了自己的仕途。
不僅如此,他還徹底得罪新黨,埋下了日後「烏台詩案」的禍根。
弘一大師說:「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
人唯有能忍,受得了毀謗和屈辱,保持定力,不斷修行,生活才會過得順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