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卡舒吉案,拜登稱要讓沙特成為“賤民”,美沙兩國關係一度惡化,直接影響到雙方經貿和軍售。
雖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執政期間力壓眾議,堅持對沙特加大武器出口,雙方關係有所緩解,但民主黨還是跟沙特王室結下了梁子,並且時不時拿人權問題去抨擊沙特政府。
拜登上台後,美國持續推動戰略東移,忽視中東盟友的利益,也導緻美國與海灣國家的關係冷淡。
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拜登曾試圖通過領導人電話勸沙特和阿聯酋進行石油增產,卻直接被兩國領導人“拒接”。
在拜登宣布訪問沙特的消息後,沙特官員也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和俄保持距離,更不會增產石油。
所以在這種局勢下,外界對拜登的沙特之行並不看好,但美國方面對於此次拜登是否能挽救美沙關係卻依然十分看重。
14日,拜登當著以色列總理拉皮德的面表示,美國正在與中俄爭奪國際影響力,不會放任與中東國家關係冷淡,將會繼續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
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如何看待拜登聲稱不會讓中俄填補美國在中東影響力的“真空”,對此汪文斌表示,中東不是誰家的“後院”,也不存在什麼真空。
汪文斌強調,中東當前最需要的是和平發展,國際社會應為該地區的安全形勢和發展助力,而不是將其拖入霸權鬥爭。
總的來講,拜登此次沙特之行取得外交成功的可能性有,但不是很大,就如彭博社描述的那樣,他有可能“一無所獲”。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拜登政府和沙特政府矛盾重重,特別是在人權和環保這些民主黨人極其看重的問題上。
此次拜登一宣布訪問沙特,民主黨就有不少人跳出來反對,卡舒吉遺孀也在網上發表聲明稱拜登政府“雙標”,只制裁俄羅斯而不制裁沙特,逼得拜登不得不強調自己對卡舒吉案的看法並沒有改變。
據路透社報導,拜登在16日與沙特王儲會談後稱,自己已就“卡舒吉遇害案”告知後者,要“對此負責”。對此一名沙特官員透露,沙特王儲在當場就進行了反擊,表示正在防止卡舒吉遇害等錯誤事件重演,並抨擊美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地犯下了許多罪行,例如虐囚等。
這一案件儼然已經成了美沙之間繞不過去的話題。此外,美西方環保人士關心清潔能源問題,而沙特是最大產油國之一;在女權問題上,沙特也是維持婦女不平等地位的國家之一。
按美國那套民主價值觀來看,沙特一直都是美國推行西式民主的“漏網之魚”,過去信息不發達,美國還能依靠信息差蒙混過關。
但現在處於互聯網時代,其國內輿論對沙特意見巨大,拜登政府如何能既不得罪國內支持者,又博得沙特的好感?
第二,隨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和美國之間的能源關係正在由過去的相互依托轉變為競爭。
這是70年代以來雙方維持基本關係的經濟基石,一旦沙特在石油出口上尋求獨立自主或者說倒向俄羅斯,必將動搖美國的石油霸權。
但美國又絕不可能放棄自己的頁岩油氣和石油外匯,仍要繼續同沙特競爭國際石油市場,這一矛盾不解決,沙特絕不會接過拜登的橄欖枝。
第三,美國逐步削弱中東的軍事存在,“放任”伊朗和什葉派勢力的“擴張”,都是在違背當年與沙特及海合會國家間的安全合作協議。
伊朗始終是沙特在伊斯蘭世界內的眼中釘,兩國之間的爭鋒代表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對阿拉伯世界主導權的爭奪。
而美國最近幾年持續淡化在中東的軍事部署,使得空有紙面實力的海灣國家在對抗伊朗的問題上信心不足。
在沙特和阿聯酋拒絕拜登的石油增產電話後,拜登立刻轉頭向伊朗伸出橄欖枝,這進一步讓海灣國家看清了美國將重心轉向亞太后在中東戰略上的取捨,沙特對美國的不信任正在不斷增加。
在諸多問題之下,是美國逐漸破碎的中東盟友體系伴隨著恐怖主義勢力在中東地區的煙消雲散,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乃至大半個中東地區反美情緒的不斷上升。
沙特也已經不再需要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和經濟支持,俄羅斯這樣的石油夥伴和中國這樣的新型經濟體正在成為沙特更好的選擇。
沙特也在追求獨立自主的道路上不斷強化自己的選擇權,不斷適應全球化。而美國在這種局面下竟然還妄想著掌控中東,控製沙特這些傳統盟友,只能說拜登政府一連串的無用功下,都是癡人說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