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大眾汽車新疆工廠的命運,成為了中德關係中備受關注的焦點。繼德國經濟部拒絕大眾在華業務擔保、頗具影響力的德國金屬業工會要求大眾退出新疆、以及眾多德媒唱衰德企在中國市場的前景之後,大眾汽車再一次被推到了西方輿論的風尖浪頭。 但是,大眾汽車依然頂住了各方壓力,堅持要和中國做生意,並重申了其將繼續在新疆維持汽車生產的承諾。據觀察者網報導,大眾中國首席執行官馮思翰在其即將離任之際,發表了對大眾汽車在華經營策略的看法。
他認為一旦大眾在新疆的工廠被關閉,想再次重啟的難度非常大,而自己的中國合作夥伴也表示,如果出於政治原因關閉新疆工廠,那將弊大於利。因此,在與中國合作夥伴進行討論之後,大眾作出了保持新疆工廠繼續運行的決定。 但出於種種現實因素的考慮,馮思翰也指出,大眾在新疆工廠的生產活動將維持在較低水平,並且該工廠對大眾董事會最近提名的一名人權人士前來訪問保持開放態度。 顯然,大眾的決定讓那些一直以來熱衷於在中德之間製造矛盾的好事者失望了,但嚴格的來講,大眾還是做出了一些讓步措施,不過,這與那些西方政客、人權組織、英美輿論機構渴望看到的場景相差甚遠。
西方政界對大眾汽車的責難,至少從今年4月份就開始了。早些時候,一向以對華立場強硬而著稱的美議員盧比奧,對大眾汽車發出了指控,稱大眾兩家中國合作夥伴在非洲和東南亞捲入了所謂“人權問題”。 而西方“政治正確”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不管其指控聽起來有多麼荒謬,但只要有人敢提出質疑,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所以,大眾汽車從來沒有敢於回擊美國。在美國對大眾發出指控之後,大批西方政客及相關組織和媒體就像收到了指令一樣,對大眾發起了圍攻。 陷入輿論風暴的大眾,不管怎麼辯解,始終都逃不脫輿論的漩渦。可以說,盧比奧和西方輿論製造的說辭,全都是藉口,完全不符合事實真相,而這場風波之所以能困擾大眾這麼久,說白了還是因為背後的利益關係。
不難看出,美國希望藉助打壓德國龍頭企業大眾汽車,來“馴服”德國,從而離間中德關係,為其更宏大的“對華戰略”目標服務。 美國打擊大眾汽車,是因為汽車行業是德國支柱產業,並且該行業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在人們的印像中,歐洲一直是個富裕發達的地區,享受著較高的生活水平。這一看法沒錯,但不夠準確。 應該說,歐洲國家在傳統行業中,曾取得了領先地位,因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新興的互聯網、新能源、AI大數據、共享經濟等對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行業中,歐洲卻顯得有些落伍,不過在歐洲國家中,也有在某一領域全球領先的國家,那就是德國。
|